首页 > 资讯 > 内容页

韩国“室温超导”争议疑云始末|钛媒体焦点

2023-08-02 13:30:38 来源:钛媒体APP

低温超导体现象过程展示(图片来源:罗切斯特大学)

ChatGPT大模型热度刚刚下降,韩国、美国和中国的科学家们又因“室温超导”技术话题激起了科技圈新一轮的争议与关注。

北京时间8月1日,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NL)团队在arXiv平台提交了一篇题为《铜取代磷酸铅磷灰石中相关孤立平带的起源》论文,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发现铜取代磷灰石中的铅时引起结构畸变,其结果支持一周前韩国科研团队发现室温超导体LK-99晶体的实验成果,晶格参数与此前实验结果相差1%。


(资料图)

这是全球首个证实“常温常压超导体”理论可行的相关论文,为“室温超导”材料的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启示,有望推动千亿规模的室温超导产业应用发展。

一周前,韩国科研团队利用掺杂铜的铅磷灰石材料LK-99晶体称实现了“室温超导”现象,学术界则对此争议颇多,多个团队进行“复现狂潮”以证伪。

除了美国团队之外,8月1日下午,中国的华中科技大学材料学院团队也成功首次验证合成了可以磁悬浮的LK-99晶体,俄罗斯科学家Iris Alexandra也成功复现,但印度国家物理实验室团队两次复现均失败,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华中科技大学另一团队实现了未经证实的部分复现。

早在2020年《科学》杂志发文称,“终于,室温超导实现了”,但在之前,美国迪亚兹的“室温超导”实验却都无法实现复现,整体是失败的。(注:详见钛媒体App前文:《全球热议“室温超导”新突破,一场新的能源革命要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8月2日有消息称,韩国“室温超导”论文作者李硕裴(Sukbae Lee)表示,论文存在缺陷,系团队中的一名成员、Young-Wan Kwon教授未经其他作者许可擅自发布,目前团队正向arXiv要求下架论文。

有趣的是,ChatGPT之父、OpenAI CEO Sam Altman则直接发文吐槽:一个月前大家关注的是马斯克(Elon Musk)和马克·扎克伯格的社交软件争斗,而现在,人们却因可能将拥有一个真正的室温超导体而惊呆了。

受此消息影响,资本市场相关概念股似乎已经提前“沸腾”了。8月1日美股,风力涡轮机电子控制系统公司美国超导(NASDAQ:AMSC)一度涨超100%;而国内超导个股永鼎股份、法尔胜、百利电气上涨20%触及涨停板。

历经192个小时的“室温超导”争议和反转

公开资料显示,室温超导体全称为超导电性,又称常温超导体,是指可以在高于0摄氏度的温度有超导现象的材料。而超导体的一个特性是“零电阻”,亦即电流通过时,没有因为受到任何阻力而导致损失,因此,这是一种革命性的材料。

多年来,寻找一种无需极低温或者极高压就可以使用的超导体是超导界的一大梦想。

1908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Heike Kamerlingh Onnes)成功液化了氦气,并获得了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4.2K(约-269摄氏度)。1911年,昂尼斯等人用液氮冷却金属汞时发现,汞的电阻在温度降至4.2K左右时急剧下降至消失,具备完全导电性,1913年昂尼斯又发现锡和铅也和汞一样具有超导性,同年由于对物质在低温状态下性质的研究以及液化氦气,昂内斯被授予191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而超导的概念随之而来。

此前,超导体必须在极低温环境下工作,技术分类主要有四种:低温超导,需要在40K(约-233.15℃)以下液氮温度才能达到超导状态,常见低温超导体包括铌钛合金、铌铝合金等;金属超导,常见的金属超导体包括铅、铝、汞等,需要非常低的温度才能实现超导;铁基超导;铜氧化合物超导,是铜氧化物(cuprates)为主要成分的超导材料,优势在于超导转变温度相对较高,可以在液氨温度以上实现超导。

1987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含铜的超导体,其工作温度为零下196摄氏度。后续实验最终将超导温度提高到-140摄氏度。

从学术界角度看,目前,全球并没有研发出真正实用的室温超导体及材料,所以很多科学家开始不断实验,寻求全球首个常温超导体以实现“革命性技术突破”,主要由于超导体被用于为粒子加速器和核磁共振设备中磁铁提供动力,它们是量子计算机的基石,而量子计算机的性能最终可能超过世界上最好的超级计算机,如果它们不需要冷藏从而更容易操作和制造,产业影响可能会更广泛。

2023年以来,主要有两个事件催化了“室温超导”引起广泛关注:美国迪亚兹室温超导成果争议,和韩国科研团队的实验。

今年3月7日,美国纽约罗切斯特大学物理学家朗加·迪亚兹(Ranga Dias)在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介绍研究新进展,称团队创造出的超导可在室温和相对较低的压力下工作。

这不是迪亚斯第一次将室温超导公之于世。2020年,迪亚斯发布论文称,已经在实验室将氢、碳和硫元素,在金刚石压腔中通过光化学合成简单的碳质硫氢化物(CSH),并将其超导临界温度提升至15°C。然而,Nature认为迪亚斯的数据处理方式有问题,其实验结果也未能成功复现,因此该篇论文以被撤稿告终。

而今年迪亚兹的最新论文声称,要在1万倍大气压下才能实现室温超导,但最后全球没有实验室实现该研究的复现,暂时被证伪。

时隔四个月后的7月23日,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量子能源研究中心团队在未经同行评议的预印版论文平台arXiv上发布了一篇题为“首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论文,描述称实验发现了一种名为LK-99的新型室温超导体。该论文还伴随着arXiv上的姊妹论文、一篇韩国期刊上的论文、一个获得超导体的证明视频以及一项专利申请。

其中,第一篇(arXiv:2307.12008)的提交人是署名高丽大学教授Young-Wan Kwon,剩下两位署名作者为Sukbae Lee、Ji-Hoon Kim,截至目前该室温超导论文进行了一次修订,论文共有22页;而第二篇(arXiv:2307.12037)的提交人是:Hyuntak Kim(来自威廉-玛丽学院),有六人署名。

钛媒体App了解到,上述两篇文章的内容大体相同,都是宣称发现了第一种室温常压超导体,其中第二篇文章内容更丰富一些,提供了材料合成的详细方法,展示了磁悬浮现象,并更详细地推测了导致这种常温超导现象的机理。

LK-99晶体的超导现象过程(来源:论文)

论文显示,韩国科研团队在材料合成部分采用“改性铅磷灰石晶体结构(下称LK-99,一种掺杂铜的铅磷灰石)”,合成方法直接、简单、便宜,甚至能在常压下127摄氏度实现超导,研究过程核心为以下三个步骤: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