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直径3.4、孔径1.2、厚1厘米。1993年江苏常熟练塘镇罗墩良渚文化遗址8号墓出土。形如小璧,器表白中带淡黄、有赭红色暇斑。中心孔对钻,留有较明显台痕,通体磨光。在边缘的一侧纵向雕琢头向相对合嘴的龙首各一,雕琢长度约占整个外缘的二分之一;另一半则自然合为双龙的龙身。龙首上的各个部位均采用减地浮雕法琢成。该双龙牌饰是目前良渚文化中最早的龙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15.8厘米,射径上端7、下端6.5厘米,孔径上端5.6、下端5.2厘米。1983年江苏常熟张桥乡庙桥村嘉菱荡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距今4500年。器呈黄绿色,局部有棕色斑,长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心圆孔对钻,内壁磨制光滑。每节以转角为中轴线,依次刻出凸横棱及平行细线象征羽冠,设单圈加点为眼,圈端斜出一细线表示眼角,再在下方转角上饰凸横档作为鼻与嘴的简化图形。整器上雕琢简化神人兽面纹,每节4组,6节共24组。此器为同类玉琮中的精品,曾于1992年入选在北京故宫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文化精华展”。
西周直径10.2、厚0.3厘米。玉色微青,有黄褐色沁斑。显贵配饰。由三个扇形璜组成,每个璜两端平齐,各钻一孔用于连缀。器形规整,表面抛光,留有放射状琢痕。
(资料图片)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直径22、孔径4.4、厚径.9一1.2厘米。玉色茶绿、有墨绿斑点及灰白色条纹斑。玉璧中心孔对钻,孔壁有明显旋痕。璧面中部厚外沿部分稍薄,二面均留有凹弧状琢痕,磨制光洁,此璧玉质细腻,色泽温润,器型规整,属良渚文化玉璧中之精品。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高2.8、上端宽1.05、下端宽1、孔径0.7厘米。玉琮1976年4月在常熟莫城黄土山出土。玉色鸡骨白,有青色斑纹,玉质细腻。玉琮内圆外方,中心孔对钻,四周纹饰分为上下两节,上段四楞分别有四个戴冠的人面纹,嘴唇隆起,双眼分别用一阴刻线圆圈表示。下节四面,每两面组成一兽面纹,对称的小圆圈表示眼睛,外部有椭圆形凸面表示眼脸,即浅雕刻单圆圈作眼纹,扁圆形凸面表示鼻子,凸出的短横档表示嘴部,形成兽面纹。这样上节为人面纹下节为兽面纹,上下部分均用浅浮雕和阴刻线技法结合雕琢而成。
东汉。长10.8、宽2.7、高2.5厘米。碧玉温润,受沁显褐色,略有灰心斑纹。该玉豚为卧式,呈方柱形,简笔刻划出弧形背脊四肢及尾。器表再以宽阴刻线粗略表现出它服贴的耳朵和紧夾的身体,琢出皱褶的拱鼻及嘴部。豚尾有一小穿孔,四肢则为蹲踞状,刀法简洁有力,是典型的“汉八刀”作品。
汉。直径3.9、厚0.6厘米。白玉琢成。剑首玉质莹润细腻、半透明。圆形周边向中部逐渐下凹,圆心处有一穿孔。以孔为中心用阴刻线琢有四瓣纹,瓣纹四周去地,沿剑首周边有一圈乳钉纹,背面以穿孔为中心,向外琢有二圈阴刻线。剑首纹饰线条优美,琢工精细,抛光细致。玉剑首一是饰于剑柄顶端的剑的玉器饰品
汉。长6.2、宽2.2厘米。青玉琢成,玉质润泽细腻,有棕色沁斑。剑格两面均饰减地隐起兽面卷云纹,纹饰线条流畅、优美。中部有一菱形孔贯穿。玉剑格制作规正,打磨光滑,纹饰线条流畅优美,琢工精良。玉剑格是镶于剑身与剑柄之间的玉饰品。
汉。长7.1、宽2.2、厚1.5厘米。白玉琢成。玉质温润,器物反面布满牛毛沁,器物正面饰乳丁纹,纹粒排列整齐,乳丁纹外有廓。器物背面有一长方形孔,孔内存有汉代雕琢方法拉丝琢法的痕迹。器物正面呈长方形是汉代装饰于剑鞘上的玉质饰物。
汉。长5.2厘米、2.6厘米。白玉,有米黄色沁斑,质地纯净滋润。琀件。头部端正平齐,近尾作弧尖形,背脊线隆起,两侧渐薄,用减地法琢磨出双目及两翼,立体感较强。制作规矩,抛光精细。为玉蝉之精品。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高2.2、宽2、厚0.2厘米。玉色鸡骨白,有黄斑,。崧泽时期贵族佩饰。扁平,雕成犬首形,眼睛钻一小孔而成,嘴作张口欲吠状,外缘轮廓线条雕琢流畅,形象生动逼真。1988年谢桥钱底巷出土。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共5件,最长8厘米,分圆锥形及方锥形体。玉色鸡骨白和褐色、青色等,有灰白斑。良渚时期显贵项饰。均素面,上端纯尖,下端有小榫,榫上横钻小孔,表面抛光。
良渚文化玉戒。直径分别为2.6、2.3、1.8及厚0.6、0.5、0.5厘米。玉色鸡骨白,有黄斑。良渚时期显贵指饰。圆环形,外缘隆起,孔壁稍直。制作规整,表面抛光。在良渚玉器种类中极为稀见。罗墩遗址M7、M8出土。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右下 再走喔